“3月5日北京的花粉浓度监测结果是:平均每千平方毫米191粒,浓度偏高。预计3月7日城区的花粉颗粒数为每千平方毫米200到230粒,依然处于偏高水平。目前北京的花粉种类以榆科和杨树为主。明天天气晴,气温回升明显,花粉浓度处于偏高水平。花粉过敏人群外出时需做好健康防护。” 这是北京气象部门发布的一份花粉监测预报,目前像北京这样预报花粉指数的城市有数十个,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或计划推出花粉指数呢? 1. 为花粉症预防做指导 先说一个概念——花粉症。它指的是漂浮在空气中的花粉与人体发生接触后,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的过敏性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如果环境里花粉浓度偏高,部分人会出现眼痒流泪、咳嗽甚至哮喘等症状,甚至有生命危险。 根据2011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过敏性鼻炎患病率从2004年的11.1%升至2011年的17.6%,患病人数增加了一亿人,而这一群体在北方有半数为花粉过敏者。据统计,目前成都地区58.2%的过敏性鼻炎由花粉过敏引起。 要预防花粉症,很难做到完全避免接触致敏花粉,但花粉症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果可以借助相关设备测试、预测花粉浓度,就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预防,减少发病或减轻症状,这就是推出花粉指数预报的意义。 其实,在欧美和日本等国,花粉过敏人群比例更高,他们的花粉监测起步也比较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就认识到柳杉是主要的过敏原,各地建立了全国性的气传致敏花粉监测网,常年进行监测,并向社会提供花粉日报。 北京是我国最早监测花粉的城市之一。1998年6月,北京市专业气象台就与协和医院合作,由后者提供花粉监测数据,再通过气象热线电话进行花粉浓度播报服务。这些花粉监测点主要设在各区气象局,每个花粉收集点的监测范围最大可覆盖半径20千米,北京全域都在监测范围内。在微信公众号“花粉监测预报”和微信小程序“花粉健康宝”上可以看到北京各区的花粉浓度数值。 2. 风媒花植物更易致敏 成都已连续两年对公众发布花粉指数。今年,花粉指数根据花粉浓度共分6级,每千平方毫米花粉浓度低于50粒为指数一级,每千平方毫米花粉浓度高于800粒为指数六级,为最高级。 是不是所有植物都会引起花粉症呢?这要分虫媒花还是风媒花。 虫媒花就是靠蝴蝶、蜜蜂这些昆虫来传播授粉的花,这类花大多数鲜艳美丽,有芳香或其他气味,花粉粒通常比较大,数量相对较少,又经常粘成块,不容易造成花粉过敏。比如春季盛开的樱花、梅花、桃花、梨花等。 悬铃木、柏树、杨树、杉树、构树、蒿草等风媒花的花粉则无香、无色、无味,花粉又多,容易被风吹得又高又远,吸进呼吸道会导致部分人过敏。也有小部分花香浓烈的虫媒花会导致花粉过敏,如石楠等。 致敏植物有明显的地域性。比如成都近段时间是柏科的圆柏属、扁柏属植物、油菜花等致敏。北京地区花粉浓度在全年有两次高峰期,一次在春季的3至5月,致敏植物以榆科、柏科、杨柳科、松科植物为主;另一次在秋季的8至9月,以菊科、菊科蒿属、藜科、桑科、禾本科植物为主要致敏植物。在内蒙古包头,有六、七十万过敏性鼻炎患者,70%以上属于艾蒿过敏。 3. 绿化植物选择要有人文关怀 2019年,北京市政府立项《北京地区主要气传致敏花粉浓度智能监测及预报技术研究》,今年2月21日,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首都蓝天行动培育-北京地区主要气传致敏花粉浓度智能监测及预报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该课题建立了3套花粉观测数据集,开发了国内首创的花粉颗粒自动识别与计数系统,提升了业务自动化水平;构建了多类花粉智能精准预报模型,首次研发了一系列个性化、定制化、分众化的服务产品,为北京地区花粉过敏人群提供便捷服务;首次开展国内花粉致敏预报研究,构建花粉致敏发病等级预报模型,季节性过敏早期干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此外,北京市还开展了城市新建绿地潜在花粉污染定量评估,提出“加强树种合理种植和养护,推进致敏花粉治理”等规划建议。 树种选择也很重要。在2019年4月南方周末发表的《城市树种如何选,更显人文关怀?花粉症患者的春季防守》报道就指出,很多城市的绿化中大量使用的圆柏、杨树、柳树、丁香、珍珠梅、千头椿等致敏树种,遗憾的是到现在还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同城送花:
潮州湘桥区鲜花 | 南京建邺区鲜花 | 舒城鲜花 | 田东鲜花 | 信阳平桥区鲜花 | 承德鲜花 | 费县鲜花 | 新河县鲜花 | 临高县鲜花 | 莆田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