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为了绿化美化家园,全国各地一直在乐此不疲地栽树植绿。但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绿化现象,让我们并没有收获应有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过度密植的绿化苗木,不仅影响了植物自身的生长,还导致了劣质苗泛滥、腐败滋生以及大量重复性工作,劳民伤财。 为什么要做减法 国务院参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是国内较早提出做减法的专家,他在各种场合的报告中都会不失时机地呼吁。 “实际上,早在1993年我就曾撰文‘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探讨这个问题。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这个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愈演愈烈,实在让人痛心!”刘秀晨说,有一次他去江苏开会,100多公里长的高速公路两侧,雪松、香樟按2米间隔并排密植,迫使竖向生长的雪松挤上了天,横向生长的香樟连成了片,看得人心烦意乱。 如此密植的城市绿地景观并非个案 植物不同于建筑等定格的硬质景观,它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仅一年四季呈现不同的景观特色,种下去后也要经历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这是植物造景的魅力,但也注定了维护良好的植物景观需要根据其生长阶段来不断调整。只有将过密过繁的部分加以适当和适时的删减,才能保证留存植株保持完美形态和合理的营养环境。 遗憾的是,现实中无论地产项目还是市政工程都在强调即时成景。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设计中密植成为常态,甚至从适度密植演化到高度密植。过密的植株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无法正常生长,很多成了小老树,以至衰弱最终导致死亡。 仔细观察各地密植的植物景观,普遍没过多久植物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因营养、空间不足上层枝叶偏冠;中下层灌木易老化,脱腿问题严重,需要不断更换。虽然我们每年种下去的植物数量极大,但成型成景的大树却不多。中国文化崇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投入如此多的资金做绿化,但能否为后人留下足够多的优秀园林景观却存在悬念,这也是让众多园林界有志之士感到遗憾的事情。 用水杉打造出舒朗有致的绿地景观清新怡人 实际上,植物密植除了人们眼睛能看到的树长不好的问题,还有更让人忧虑的环境污染问题。“密植导致绿地密不透风,病虫害发生严重,防病防虫成为养护管理投入成本相当大的部分。我们的绿地一年得打多少农药啊!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的污染可谓触目惊心,这岂不是有违我们的绿化目标?”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军提出的问题更加尖锐,也应该引发业界良心的思考。 减法为何难以实行 密植的弊端并不是人们看不到,也不是技术解决不了,但为何愈演愈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唐学山分析认为,其一是为了钱,种得密才能提高工程造价,卖苗的、设计的、施工的都能从中获益,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其二是领导喜欢,要在任期内见效果出政绩。其三就是无知,看不到密植背后隐藏的生态灾难。 “现在的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只要完成,设计与管理就此脱节,想再改动都难。新任领导喜欢的是开辟新战场,做自己的标杆工程,谁愿意为前任的工程花心思。对于设计师而言,为旧有绿地做减法,犹如服装设计,做新容易改旧难,可能改好也可能改坏,费力讨苦,也很难获得创造新作品那样的功和名。”刘秀晨坦言。 在现实中,种树容易但移树难,即使是老弱病残树的移除也不是容易事,得有伐树指标才能动,否则就是违法。 《中国花卉报》记者早年在上海某公园采访时,看到园内有一片绿地杂木丛生,与公园景观极不协调,询问原因竟是不让动,因为有法律管着。这样的情形并非个案,很多地方道路两侧的绿带内树木郁闭后没人去抚育间伐,而是任其自生自灭,因为动了就违法。人们在执行《森林法》时走偏了,一刀切的“不能砍树”的规定,反而毁了很多树。 最让养护队伍无奈的是,我们老百姓爱绿护绿的意识非常强,但有时正常的抚育间伐也有热心百姓举报。为避免找麻烦,“明智”的绿化队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结果就是密植植物得不到及时疏解,绿地变成杂木地。 不光城市绿化,林业工程也陷入了怪圈。很多专家过分强调保护,提出一棵树都不能砍。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对此给予了严肃批评,认为这并不科学。 在沈国舫看来,树老了就要砍,不然就成腐朽倒木了。砍树是正常的,而且应该越砍越多、越砍越好,这才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旨所在。一片林子从小到大,1公顷土地上植株数量可能过万棵,但最后成材利用时可能也就几百棵或几十棵,其间抚育性的采伐措施必不可少。 同样在城市绿地建设中,考虑到现实景观需求,前期适度密植无可厚非,但关键是后期养护管理应及时调整。绿化种植不同于建筑施工,可一劳永逸,而是要随着植物的生长适时做好减法,不要以为做“加法”就是环保,做“减法”就是破坏。减法做得好,同样能大大提升绿化景观水平,提升绿地生态效益。 如何做好减法 目前,包括深圳、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把减法设计提到了工作议程之上。 有多年国外生活经历的杨军认为,做减法关键是改变观念,从政府到民众都学会用新思维看待城市绿化,能接受树木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接受绿地建成需要时间。“在国外,人们很享受与树木一起成长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有温度的故事,尤其对孩子的成长更有裨益。”杨军说。 在《飘》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庭院里虽然只有一株大橡树,但遮天蔽日,给人印象深刻。杨军告诉《中国花卉报》记者,他们的庭院从不多种树,庭阴树通常只种一棵,看着少,但长得好,景观效果也好,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参考。实际上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北京大学西门的办公楼前,一片绿地上只有一棵古银杏。试想,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它怎能长成这样体量的大树?做减法,减的是数量,增的是质量。 北京大学西门办公楼前的银杏 北京林业大学的银杏大道已成为该校的骄傲,是毕业生最爱的留影地。据唐学山介绍,以前这条路上不仅有银杏,还有毛白杨,当初设计时就考虑了树种更替,按速生和慢生树种搭配,北林50年校庆时去掉毛白杨,银杏随后跟上来。他认为设计师不仅要着眼于当前,还要考虑5年、10年后的效果,要有预见性。“至少出两套图,展现动态变化,把后期要调整移除的植物标注出来。不过这是理想做法,现实中没人这么做!”唐学山说着自己的想法,又觉得难以实现,摇头表示无奈。为什么不可以?有心的设计师不妨用小庭院工程做示范,追踪其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动态变化,不也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吗? 在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中,很多地方曾遭遇困扰。当年上海外环绿化及生态林建设都采用创新思路以圃代建,解决了绿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后期抽稀却走了样,绿地中的好苗、壮苗被抽走,无奈之下只好叫停。 为防止利欲熏心之徒钻绿地做减法的空子,抽走绿地中的好苗,做减法一定要制定规则。应做好详细的实施方案,去劣保优,把滥竽充数的不良植株剔除掉,把优良植株保护好。 结合多年绿地设计经验,刘秀晨提出植株调整的四个原则:一是剔除过密过繁和生长不良的植株,改善保留植株的营养状况,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二是要使保留树木在林冠、树冠、树形、花相、色相等要素具备完整性。以完美的构图、和谐的韵律、突出的个性展现设计者的意图。三是做减法要从实际出发,可能还需补充必要的植物材料,做少量加法。完善其不足,弥补其遗憾,从而使植物景观更加丰富和富于变化。四是对规则式种植的行道树和绿地,剔除合理株行距之外的植株,并对缺株断垅的植株进行补植,以期完整。 当前城市绿化种大树之风已得到有效遏制,成本低、高成活率的中小规格、高品质的苗木越来越受到市场青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对现有绿地做减法、新建绿地合理密植会成为未来绿化建设的新风向标。合理密度下还要保证良好的景观,苗木质量的提升将是必然,您准备好了吗?
同城送花:
德格县鲜花 | 上海奉贤区鲜花 | 缙云鲜花 | 长乐鲜花 | 吉安吉州区鲜花 | 北京朝阳区鲜花 | 惠民鲜花 | 孟州鲜花 | 陆丰鲜花 | 合水鲜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