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展战略 一、推进花卉种业自主创新 充分发挥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优势,围绕我国传统名花、特色花卉和新优花卉、大宗切花、高档盆栽植物、花坛花境常用景观花卉、主要花灌木、重要草花和草坪地被植物,深入推进种业自主创新,开展花卉育种的“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集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种质创新、良种繁育、新品种推广、品种权保护于一体的现代花卉种业创新体系。重点突破种业创新关键技术,提升我国主要商品花卉品种和种子(种苗、种球)国产化水平。大力推广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市场转化率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实现国产新品种与国际新品种的对等交流和花卉新品种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平衡。通过种业创新提升我国花卉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障花卉产业基础的稳固与安全。 (一)整合国内科研资源,完善品种创新机制推动构建以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国家级与省(区、市)级科研教学机构相结合的花卉新品种选育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建立以大型花卉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花卉种业联合体;建立合理的国家花卉品种创新项目与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利益联动机制,保护和激励创新积极性,促进自育花卉良种及时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夯实种业发展基础持续提升我国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利用水平。重点加强我国传统名花、珍稀濒危花卉、特色花卉和新优花卉、潜在利用价值花卉、引进优良花卉等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收集、保存和利用;在做好植物引进风险评估和确保生物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新优奇特观赏植物品种与种质资源;深化花卉种质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推动建立国家和地方分级保护、分级负责、有机衔接的花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和保护机制。 (三)强化制种技术研发,提升种业科技水平以国际竞争压力较大的主要鲜切花、盆栽植物、宿根花卉、一二年生花卉和草坪草等为重点,聚焦花卉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集聚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协同攻关。加强花卉制种工程技术研发,重点包括育种技术创新、品种创制、良种高效繁育、优质种子(种苗、种球)生产和采后加工、贮藏、流通、质量检测等,不断推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花卉新品种;开发花卉良种高质量种子种苗生产技术,重点包括标准化花卉良种(种子、种苗、种球)产业化快繁技术、基质容器苗生产技术、智能化商品苗木生产技术,采后处理与冷链保鲜流通技术,以及质量检测技术等。充分汲取相关领域的现代科技成果,积极推进花卉种子(种苗、种球)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二、完善花卉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着力解决花卉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畅通花卉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花卉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有效衔接和高效运转,加快发展现代花卉产业体系。 (一)锻造花卉产业链供应链长板 大力支持花卉种业发展,壮大花卉产业发展根基。提高鲜切花、盆栽植物、功能性花卉在产业链中的比重,满足家庭园艺需求。推动中国传统名花、盆景等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提升中国传统花卉产品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发展功能花卉与精深加工,延长花卉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融合一二三产业,促进花卉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立足我国花卉种质资源、产业规模和消费市场优势,瞄准花卉产业链供应链的诸多“断点”“堵点”“痛点”问题,以花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花卉种业、设施设备、精深加工、市场流通等花卉产业链中的短板为重点,持续推进花卉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打通花卉产业链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我国花卉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二)培育花卉新产业新业态 深度挖掘花卉蕴藏的生态修复、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医药保健、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价值,积极培育花卉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花卉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积极推进花卉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将花卉苗圃、花卉基地、花卉市场、花园中心等融入大旅游产业中,促进花卉休闲、旅游、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以花卉为主题的特色公园、景观田园、观赏庄园、康养基地等,赋予其更多的休闲、旅游、康养功能;利用多种花卉的科学组合,建设花卉生产与观赏有机结合的花卉景观,促进观光旅游。 (三)创新现代花卉交易模式 优化全国性和区域性花卉交易市场布局,建立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市场体系。推动在大都市和大城市群建立规模适度的花卉批发市场,在社区设立花卉销售场所,形成高效的花卉市场网络;探索创新交易新模式,推动大宗花卉产品和花卉精品的现场拍卖、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促进花卉产品的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和智慧化公平交易,保障交易双方权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花卉生产、采收、保鲜、包装、标识、检疫、通关、运输、结算等环节无缝对接联通,逐步实现一站式高效率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和流通风险。 (四)完善现代花卉营销网络 以大都市和大城市群为重点,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建设中融入花卉元素,提高花卉精准营销水平。鼓励发展花卉专卖店、品牌连锁店、大型日常购物商超、花卉租摆服务站、花卉园艺超市、花卉产品展销中心、花卉工艺坊等新模式,促进花卉营销手段的多样。鼓励城乡公园设立固定花卉销售场所或节假日临时花卉销售点,满足人民购花需求。 (五)优化花卉物流配送网络 构建现代花卉冷链物流体系和花卉商品配送网络,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花卉物流配送新格局,推进网络平台花卉交易与仓储物流的有效衔接,大力提升花卉物流技术和效益,减少物流损耗。全面推进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和服务体系的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完善花卉冷链流通基础设施,健全花卉物流体系,促进花卉产品安全、便捷、无损伤的高效流通,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三、强化花卉科技创新驱动 坚持面向世界花卉科技前沿,面向我国花卉产业主战场,把花卉科技创新摆在花卉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花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花卉业创新体系,破解花卉产业科技难题,打造花卉业现代化发展新优势。 (一)加强花卉科研创新 加强花卉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推进花卉育种、生产、采后处理、贮藏、包装、运输、检测和花卉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设备创新。巩固提升现有栽培、繁殖、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实现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生产模式,解决花卉种业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花卉科技创新项目。 (二)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花卉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重点企业牵头组建花卉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花卉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花卉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突出合作协同创新 坚持产业问题导向与研究目标导向相结合的科研投资和立项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花卉科研项目;积极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建设,推动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逐步建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和花卉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广泛参与的结构多元、层次分明、分工协作、共享高效的花卉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体系。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深入推进花卉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强花卉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花卉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花卉科普工作,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四、提升花卉质量 坚持以质量第一为导向,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以创新为根本途径,不断改善提升花卉品质和服务质量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花卉消费需求。 (一)优化花卉产业结构 拓展花卉产业功能,重点围绕鲜切花、高档盆栽植物、园林植物、花坛花境等市场需求量大、国际贸易活跃的产品,重点布局和创建一批现代花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有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聚模式,引导建设高水平的世界级花卉产业集聚区。鼓励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省级花卉产业园区,建设多样化花卉文化体验园。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投入花卉生产经营,带动花卉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不断促进花卉产业升级。 (二)加大优质产品供给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突出花卉产品质量核心地位。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强化花卉生产全过程质量管理。鼓励企业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的企业标准,完善规范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行花卉标准化、规范化、轻简化和智慧化生产。积极推进花卉化肥农药减量化生产,减少农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化肥使用,培育优质高效安全花卉产品。大力发展花卉产品艺术加工、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花艺作品、花卉旅游产品、花文化产品的供给比重。 (三)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建立健全以质量为核心的生产、采后、包装、贮藏、运输等花卉标准化体系,促进花卉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鼓励在花卉新领域、新业态中形成新标准,推动花卉产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拓展;加强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积极开展与花卉发达国家在产品质量认证与环保认证方面的合作,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花卉质量认证体系;推进花卉环保和绿色等可持续发展相关认证;加强花卉标准宣传贯彻,强化标准执行和行业质量监管,完善花卉质量控制体系,加强质量检验检测,加大花卉交易监管力度,全面提升花卉产品质量和花卉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推进花卉品牌创建 加强花卉品牌打造,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推动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鼓励地方政府和龙头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申请地理产品标志,加强花卉产品的包装、品牌、形象设计,弘扬品牌文化,加大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创建力度,利用政府和社会力量宣传、推广、维护品牌,惩治品牌侵权行为,塑造“中国花卉”优质品牌形象,以民族花卉品牌的软实力,助推我国花卉业高质量发展。 五、加快花卉产业数字化赋能 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优势,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花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催生花卉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活花卉业发展新引擎。建立和完善现代花卉信息技术管理平台,深化细化信息技术设备与数字技术在花卉产业各领域与各环节的应用,大力发展数字花卉和智慧花卉,提升我国现代花卉产业信息化水平。 (一)健全现代花卉产业统计制度 贯彻执行国家统计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根据全国花卉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国花卉行业信息统计管理制度;开展花卉信息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建立科学的花卉产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花卉行业组织和核心会员企业的作用,积极推动花卉市场行情统计分析,及时发布花卉行情信息。加强数字化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功能,构建以花卉行业组织为主导、会员单位为主要信息源的全国性花卉市场行情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行业花卉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实用性和权威性。 (二)搭建现代花卉产业信息平台 加快搭建覆盖全行业的花卉产业信息平台,重点收集与发布全国花卉产业信息;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收集、整理、分析国际花卉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和运行,逐步实现对全国主要花卉产品和重点花卉市场的监测、引导、预测、预警。深化细化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在花卉产业各领域与各环节的应用,通过深化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的应用和信息平台的赋能,推动花卉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三)构建现代花卉产业互联网 鼓励构建多层联动的花卉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微花卉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通过构建数字化产业链,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路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以数据供应链引领物资链,促进产业链高效协同,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贸易线上化、产品品牌化、服务平台化发展,对花卉产业中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不断重塑和改造,形成安全、高效、共享、共赢的花卉产业互联网生态。 六、注重花文化引领 深入挖掘我国花文化内涵,主动吸收世界优秀花文化成果,促进花文化融合再创新;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花文化,增强花文化自信,不断提高我国花文化软实力;广泛宣传普及花文化,以优秀花文化的精神力量引导花卉供给与消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加强花文化研究创新 系统研究我国传统花文化,深入挖掘传统名花的人格化寓意和思想内涵,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加快花文化数字化,建设花文化大数据体系,用数字技术促进花文化创作、传播与接受方式的创新,激发广大民众的创新创造能力。将花文化融入生态文化、和谐文化、节庆文化、忠孝文化、康养文化之中,增强花卉应用和体验能力,不断提高我国花文化包容力、花卉艺术水平和花文化创新能力。 (二)加大花文化宣传力度 开发以花卉为主题的书画、影视、音乐等产品,丰富花卉科普教育和自然教育形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花文化推广品牌活动。依托植物园、公园绿地等公共资源,发挥花文化宣传、科普和教育等功能。突出花元素,丰富花文化内涵,建设花文化宣传普及教育基地。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增加花文化展示,促进花文化教育、普及、交流、体验与创新。 (三)丰富花文化主题活动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民俗和传统节日的花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花文化;重点办好中国花卉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等重大活动,推动国内外优秀花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发展;支持各地区和各专业机构举办各具特色的花市、花会、花节等专业活动。增强各类花事活动的文化性、艺术性、大众性、趣味性,大力普及花卉知识,让大众走进花卉活动,体验中华优秀花文化的独特魅力,陶冶人们精神品格,积极引导花卉消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四)推进花文化融入生产生活 坚持以花文化引领花卉生产和促进花卉消费。将花文化贯穿花卉生产全过程,努力培养花卉生产企业的花文化自觉。挖掘花卉历史、花卉典籍、花卉地理标识和民俗节庆等花文化。促进花卉与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观及其地理风貌的融合,发展各具特色的花乡、花村、花道、花街、花市、花艺体验等。鼓励倡导花卉企业利用花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鉴赏、休闲、养生等形式多样的花文化体验,推动休闲生活与传统优秀花文化融合发展。积极营造大众爱花、养花、赏花的良好氛围,培养绿色生活新风尚,推动花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努力提升全民花文化水平。 七、推动花卉消费升级 坚持扩大内需,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挥需求引领作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遵循消费规律,引导居民扩大花卉消费。顺应消费升级和居民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培育新的花卉需求增长点,全面促进花卉消费。 (一)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依托国内重点花卉消费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潜在消费需求。完善花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花卉商品服务流通体制机制,降低花卉交易和运输成本。充分依托我国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数字化发展优势,大力发展花卉电商、直播带货等营销新模式,促进花卉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 大力宣传花卉在绿化美化环境和人民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抓住城乡建设项目和大型活动用花需求,扩大公共环境建设的花卉应用;加速社区园艺中心建设,推行社区园艺师制度,鼓励居民充分利用庭院、屋顶、檐口、露台、阳台、窗台等空间载体种花养花,加强花卉园艺活动的大众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提升花卉体验的愉悦性,培养良好的花卉园艺消费习惯。 (三)加强国际贸易合作 发挥中国在国际花卉园艺组织中的重要作用,依托我国大市场、国际栽培植物登录权威和优秀花卉企业优势,推进花卉国际贸易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我国花卉贸易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潜力优势,加强同国际优秀花卉企业合作,吸引国外人才、资本、品种、技术等要素进入国内市场。鼓励引进国外花卉新品种,进口高质量花卉产品,带动国内花卉品种创新和质量提升。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促进国内花卉产业换档升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契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促进花卉进出口。
同城送花:
佛坪鲜花 | 渠县鲜花 | 广灵鲜花 | 佳木斯向阳区鲜花 | 聊城鲜花 | 子洲鲜花 | 永顺鲜花 | 营口站前区鲜花 | 民乐鲜花 | 宁国鲜花 |
|